我省具有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专业体育人口多,居于全国前列;运动员成绩卓著,多次获得奥运会等重大赛事冠军;群众基础深厚,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活动的人口已超过19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4.8%。随着近年来体育事业的发展,我省体育设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以承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大型体育场馆基本都得到了及时修缮,为我省承办更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创造了条件。但是,我省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体育产业发展未得到充分重视。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对“十二五”时期发展体育产业的相关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随后全国大部分省份相继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但我省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出台相关文件落实,很多体育产业基础性工作没有开展起来,我省发展体育产业存在目标方向不明确、工作任务不清晰、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发展体育产业的体制机制不活。一是体育场馆经营利用机制不灵活。虽然目前省内各市拥有的体育场地、场馆等设施较多,但由于机制不活,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距离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还有差距。二是体育市场发育不健全。虽然我省各类职业俱乐部和运动队较多,但体育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欠缺,体育赛事、体育文化等资源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三是体育产业经营方式陈旧。主要停留在初级体育用品销售、赛事门票销售等传统经营领域,缺少与文化、旅游、科技等元素的融合。四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匮乏。从我省体育系统内部看,体育市场管理队伍还比较薄弱,高素质、有经验的体育市场管理人员较少。五是体育产业相关规范和标准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我省尚未出台有关体育产业发展的省级规划,也没有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各市发展体育产业显得“各自为战”。
3、体育产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表现在布局不平衡上。目前我省大部分体育产业和相关企业都分布在沈阳、大连两市,其余12个市发展速度缓慢,总量低位徘徊。另一方面,表现在产品结构不合理上。截至2014年6月,我省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只有169家,而且基本是以生产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产品以简易体育用品或体育产品零配件为主,具有一定科技实力的企业和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凤毛麟角。
4、体育市场和无形资产的开发不够。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越来越广阔,发达省市纷纷将举办高水平、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作为展示城市形象、凝聚城市人气、激发商业活力的平台。但我省的体育赛事主要还是以职业联赛和一些综合性体育比赛为主,始终没有创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也没有中介机构运作高水平的体育赛事落户辽宁。
为此建议:
1、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把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发展重点来抓,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将辽宁的体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体育产业发展上充分发挥沈阳和大连核心城市的先导作用,带动整个辽宁省向东北亚地区体育产业名城或体育产业聚集中心区方向发展。
2、创新管办模式,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尽快组建辽宁体育产业集团,充分发挥体育产业集团的商业职能。在适当的条件下,实现“管办分离”运营与管理模式,出台更多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以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功能,完善场馆管理体制,转换运营机制,开展多种经营,为做强辽宁体育产业强省奠定基础。
3、充分重视市场化的重要性,着力打造新的城市名片。我省各城市可结合辽宁男篮在主场本溪取得成功的范例,积极申办和引进高水平赛事。利用我省竞技人才充足的优势,开发竞赛表演和培训市场。加强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开发,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集旅游、观光、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区域性经济增长。
4、积极大力培育完善的休闲体育消费市场体系。大力培育本体市场,积极引导体育消费,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体系。以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和体育人才市场、体育咨询市场作为本体市场,带动相关体育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彩票市场、广告市场、旅游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全运会留给辽宁的宝贵财富,把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两类市场作为龙头,加快引导健身娱乐市场的扩张。在广大群众中提倡科学、健康的健身娱乐观念,引导其调整消费结构,使广大群众都能够享受到体育产业发展的成果。
(此文为民进省委提交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集体提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