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用“揭榜挂帅”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以高新区为主体壮大科技企业群体,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持续增加、利润大幅增长。但还存在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创新成效不显著等问题。
1.企业创新数量较少、创新能力不强。2019年,辽宁省规模以上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开展创新研发活动的占比分别为33.10%、47.66%、10%。2020年,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前100强中辽宁仅有一家,中国企业创新能力1000强榜单中辽宁仅有17家。
2.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少。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2019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310.25亿元,在全国排第15位,最多的广东省是辽宁省的7.4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总计342.02亿元,在全国排第16位,最多的广东省是辽宁省的11.3倍。
3.企业创新人才不足。2019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为5.21万人,在全国排第15位,最高的广东省64.25万人,是辽宁省的12.3倍。
4.企业创新环境不够优化。科技服务业不够发达,难以为企业创新提供质优价廉的科技服务,企业创新成本较高。法律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待完善。
为此建议:
1.构建创新生态环境。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完善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沈大自创区和高新区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挥龙头骨干企业资源优势及带动作用,鼓励大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融通发展,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
2.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对中小微企业实行“一企一技”工程,可对2020年度已经认定的14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施“一企一技”技术创新示范项目,并给予企业奖励和补贴。
3.充分发挥资本力量。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全面系统的投融资服务,解决创新创业企业资金来源“最先一公里”问题。以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创投风投,使金融资本要素与创新成果转化全过程有效对接。通过加大对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后补助奖励、发放企业科技创新券等普惠性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4.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兼顾人才水平和市场需求,充分考虑人才是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卡脖子”技术空白等因素,将引进人才与辽宁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同步谋划、推进。省内不同城市可建设创新型、专业型孵化器,打造与主导产业相匹配的人才高地。打造产业链闭环、创新闭环和政务服务闭环“三个闭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有序的法治环境、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吸引并成就高端科研人才。
5.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针对企业需求,重点发展技术转移服务和工业检测服务。出台促进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建立科技合作联盟。按照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接合作,推动双方交流合作。在进行工业品生产布局的同时,要加强视觉工业检测产业创新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培育一批以机器视觉、工业检测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
6.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2020年辽宁省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全国排名第11位,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全国排名第2位。我们要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司法体制改革,借鉴北上广先进经验,推进知识产权法院建设。实现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有机衔接,提高企业维权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