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民进辽宁省委网站
热门关键词: 民进辽宁 参政议政 十二五 东北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 >> 文章中心 >> 文苑专栏 >> 正文
晒书
时间:2021/3/1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省直工委 阅读:2410

 

赵丽杰  省直

 

朋友圈里,有人晒“凡尔赛”,有人晒家常,有人晒娃。有一位朋友,喜欢晒书。

据他所晒,每到周末,他都到旧书摊逛逛,几乎每次都有所斩获。亲友知其爱书,也多有赠书。每有书至,他就在朋友圈晒出一组图片,并加简短说明。数十年下来,他书房中的书堆积如山,人也堪称藏书家了。

盛世收藏,像马未都收藏古董,那得有实力。普通人也收藏,小打小闹,有收藏玉的,有收藏邮票的,还有黑茶、普洱茶,名烟名酒,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东西都有个特点,就是能升值。而收藏书,大概多半出于雅兴吧。

世间种种,名也好,利也罢,都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随时都有失去的可能。生活境遇,挣钱多少,身体状况也在不断变化中。心安实属不易,法宝之一就是读书。爱读书会使人受用终身,谁也剥夺不了。藏书丰厚,时时检点,更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清代书画家潘平隽在一首诗中说:“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三伏天趁着凉快,把书籍散开在庭院里,偶尔拾一本在手,把玩一番,品读几句,心有所得,心生喜乐,仿佛穿越千年,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晒书,与身边朋友们分享,也是一种乐趣,古今皆然。古人晒书的故事零散见于笔记等文献中,如在《齐民要术·杂说》中:“若乘热气卷归,生虫弥速。”明代笔记《五杂俎》卷九云:“日晒火焙固佳,然必须除冷,而后可入橱。若热而藏之,反滋蠹点。”写的是晒书的注意事项。

《四民月令》记载,汉代人每到七月初七这天,“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大暑日,士各晒书”。汉代的书籍多为竹简纬编,人们在七月初七这天把书搬到户外晾晒,认为这天太阳很烈,比较容易把书晒透,把霉菌晒死。如果错过这个日子,太阳就不那么如人意了。当然这其中也有民俗的成分在,就像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辟邪一样,其实不一定非在端午那天插的,人们平时也用艾草驱蚊蝇。古人晒书有很多讲究,如,虽言“晒”,却不能直接置于日光下。《齐民要术·杂说》记载:“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舒展者必生虫也。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必须三度舒而卷之。须要晴时于大屋下风凉不见日处曝书……阴雨润气尤须避之。”认为从五月开始天气逐渐湿热多雨,潮气浸入书页,不晒的话过了夏天很容易被虫噬,所以趁着太阳大好的夏天,人们把书置于风凉的地方,反复晒,而且强调必须在“风凉不见日处”晒。

唐代藏书家陆龟蒙收藏各类图书多达三万卷。他在《袭美以公斋小宴见招,因代书寄之》诗中写道:“早云才破漏春阳,野客晨兴喜又忙。自与酌量煎药水,别教安置晒书床。”这个“晒书床”是为晒书特制的吗?未见史料记载。有人猜测说是一种木制支架或木台,晒书时将图书等置放于上,有一定道理。万卷书,每年晾晒,这么大的工程,没有合适场地和用具是无法想象的。

宋代是个出版业发达的时代,文人间形成“曝书会”。大文豪苏轼曝晒所藏书画时,会邀请友人一同欣赏。他在《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中,记录了看别人曝书时的感受:“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说他在曝书会上看到王羲之书法《青李来禽帖》时的惊喜之情,归家之后还回味无穷,“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

孙庆增是古人管理图书的集大成者。他是清代著名藏书家和版本校勘学家,一生性嗜典籍,喜爱藏书,每当遇到珍贵的书便“不惟典衣,不顾重价,必欲得之而后止”。多年积累,藏书上万卷,有藏书楼名“上善堂”。他在其著名的《藏书纪要》一书中,曾讲到晒书之法。他主张曝书须在伏天或初秋,“用板四块,二尺阔,一丈五六尺长,高木凳阁起,放日中,将书脑放上面翻晒。照柜数日,挨次晒,一柜一日。”并要求将所晒书在风口凉透后,再根据柜门书单点进入库。若遇雨,台板连书入屋内,方便收纳。往板上摊书时,须要在早晨凉爽的时候,恐汗手拿书,沾有痕迹。收放入柜亦然。倘有该装订之书,即记出书名,以便检点收拾……尊书、爱书、惜书之情跃然纸上。

现代人买书为实用。台湾作家李敖生前曾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说:“我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狂傲的李敖与郝隆有一比。《世说新语》中载有郝隆“袒腹晒书”的段子,郝隆生性狂傲,自诩才高八斗,满腹诗书,把晒肚皮当作晒书:“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现代人喜迁居,房子小,藏书成为奢侈的事。纸媒被互联网冲击,阅读方便快捷——年轻人的图书馆在网上,云保存,不怕发霉生虫子。若遇好书,最多在朋友圈中晒一下。总而言之,藏书没用了。然而,许多美好的东西没用也有价值,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下去,比如竹简,比如文房四宝,我们不用它们书写了,但我们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博物馆欣赏。

 

 

Copyright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 版权所有,对违反版权者保留一切追索权利 备案编号:辽ICP备14009709号-1
主办: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 电话:024-25903830 技术支持:辽宁省信息产业发展公司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您是第 1234613 个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