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永元十四年(102),一位叫班昭的女子给汉和帝写了一封信,为其兄班超请命,要求从遥远的边疆调回京城。她在信中写道:
“班超刚出塞时,就立志捐躯为国,时逢陈睦被害,班超以一己之力,辗转异域,幸亏有陛下的福德庇佑,得以全活,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当初跟随他一起出塞的人,都已作古。班超年满七十,衰弱多病,即使想竭尽报国,已力不从心。 如有突发事件,势必损害国家累世的功业。”
“我听说古人十五从军,六十还乡,中间还有休息、不服役的时候。因此我冒死请求陛下让班超归国。班超在壮年时候竭尽忠孝于沙漠之中,衰老的时候则被遗弃而死于荒凉空旷的原野,这真够悲伤可怜啊!如果班超逝命丧异域,边境有变,希望班超一家能免于牵连之罪。”
这封信说的是班超经营西域的故事。班固年轻时担任校书郎,为官府抄写书籍。有一天,他对这碌碌无为的文案工作感到厌烦,便停止抄写,把笔扔到一边,感叹道:“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这就是“投笔从戎”这个成语的来历。
班超投笔从戎,进入到军队。永平十六年(73),班超随军奉车都尉窦固出征匈奴,任假司马。在这期间,窦固派班超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到了西域后,班超首先致力于打通匈奴控制薄弱的南道各国,驱除了西域南道的匈奴势力。班超等人到鄯善国时,国王接待他们礼节非常恭敬周到,但不久突然变得疏忽怠慢起来。班超觉得一定是匈奴有使者来到这里,使他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服从谁好的缘故。当天夜晚,班超带领兵士奔袭北匈奴使者的住地,杀死匈奴百余人,鄯善举国震恐。班超趁势对鄯善王晓之以理,又安抚宽慰了他一番,接受鄯善王的儿子作为人质。班超回去向窦固汇报后,窦固十分高兴,上书朝廷详细报告班超的功劳,并请求另行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汉明帝很赞赏班超的胆识,就下达指令与窦固:“象班超这样得力的使臣,为什么不派遣他,而要另选别人呢?可以提拔班超作军司马,让他继续完成出使的任务。”
永平十八年(75)三月,匈奴出动2万余骑兵,重返西域,反攻车师,包围金满城(今新疆奇台西北)、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西域重又落入北匈奴之手。
当时汉朝留在西域的势力主要是班超所率36名壮士。匈奴人进攻西域都护时,班超正在疏勒。汉章帝下诏,召班超回朝。当班超准备回洛阳时,沿途各地都要求东汉政府收回成命,极力挽留班超。疏勒都尉黎弃见劝阻无效,竟以死劝留,自刎于班超面前。班超行至于阗时,于阗王侯以下都啼泣号哭,挡住班超坐骑,要求留下。班超决计不听朝廷命令,返回疏勒,坚守于阗、疏勒地区。班超从西域上书朝廷说,西域各地“复愿归附,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请求派兵支持他平定西域,并陈述自己“愿从谷吉效命绝域,庶几张骞弃身旷野”的不可动摇之志。朝廷终于答应他的要求,派兵支援。经过班超等人近十年的努力,匈奴的势力再次被赶出西域。
班超40岁出使西域,在西域共30年,为加强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做出了重大贡献。汉和帝下诏书表彰他说:“逾葱岭,迄县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宾从,改立其王而绥其人……”,并封他为定远侯。
班超久居偏远的异地,年迈病重,思念故土,上书朝廷请求回到洛阳,书中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但是,也许是朝廷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接替班超,也许是觉得班超在西域朝廷就放心,结果班超的请调信函上了三年,也没得到批准。不得已,才有其妹班昭亲自上书和帝一事。
班昭代兄上书,说得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汉和帝览奏,为之戚然动容,于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永元十四年(102)八月,班超70岁时,班超从西域返回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班超回到洛阳一个月后就去世了,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二
班昭为了让其兄班超回到京城,直接给皇帝写信,皇帝竟然能收到她的信,并且还满足了她的请求,安排班超回到京师。这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像她这样的越级上访,别说皇帝本人见不到她的上访信,就凭她给最高领导人写信这一项,就会遭到严厉的整治。
这说明班昭还是有办法,有渠道,说明她也不是一般的普通百姓。
班昭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彪,她还有一个哥哥更有名,就是写《汉书》的班固。班昭饱读诗书,文史功底十分深厚,在当时就是闻名于世的才女。班昭14岁嫁与同郡曹世叔。曹世叔过几年去世后,班昭终身守寡,人们尊称她“曹大家(音gu)”。
班昭的德才深得汉和帝的器重。和帝的皇后和大多数嫔妃都出自名门,比如皇后阴氏是光武帝皇后阴丽华的族人,贵妃邓绥是开国名相邓禹的孙女等,她们从小接受正规教育,文化素养原本不低,但和帝希望她们更上一层楼。为此他请班昭担任皇后和嫔妃们的老师,教她们儒家经典、天文算术和女德女贤等知识。
这样一说,就知道为什么她写了一封信就能直接到了皇帝手中,而且皇帝亲自来处理,满足了她的要求。因为她随意出入皇宫,也是皇帝身边的人。
班昭与后宫嫔妃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她喜欢穿时尚的衣服,甚至自己还设计过一套样式非常开放的服装。她把两种不同气质风格的衣服换着穿。如某几天穿着淡雅朴素,加上自己气质雍容,仿佛得道女神;过几天浓妆艳抹,穿上引领时尚潮流的最新款式,酷似云中仙子。史载班昭长像甜美可爱,淋漓尽致体现出两种不同气质的风度,成为引领宫中贵妇们的时尚风向标。
班昭和贵人邓绥的交情最好。这位邓绥也是汉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邓绥系出名门,其祖父是以向光武帝进献“图天下策”而闻名,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东汉开国重臣邓禹。邓绥美貌绝伦,15岁入宫,容貌和身姿震惊了皇宫内的众人。东汉十二帝颇多短命,只有光武帝享年在花甲之后,所以出了好几位小皇帝,因此也就出了好几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造成了“太后专权”的局面。东汉延平元年(106),汉和帝驾崩,继位的刘隆刚满百天,是中国古代年龄最小当皇帝的,25岁的邓绥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以后就以“邓太后”之名留在史册上。
邓太后执政期间,对内帮助东汉王朝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对外则重用虞诩、马贤等名臣,坚决派兵镇压了“西羌之乱”,使得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
邓太后执政期间,班昭充当了政治顾问的角色,深得邓太后的赏识器重。邓太后如果遇到什么难题,就请班昭为她分忧献策。永初年间,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以母丧为由,上书朝廷,请求退职。太后不打算批准,征问班昭。班昭说:“皇太后陛下美德盛行,秉承尧舜之政,广开言路,兼听狂夫、村民之见。臣下愚昧,得遇明主,敢不披肝沥胆,以报皇恩。臣听闻最高尚的品德莫过于谦让,所以历代盛赞,神灵赐福。先贤伯夷、叔齐互让国君,天下佩服他们的高风亮节;太伯让位给季历,孔子再三称赞。因此他们美德盛传,扬名于世。《论语》说:‘能用礼让治国,从政还有什么可为难呢?’由此可见,推让的美德,影响深远。如今四位国舅坚守忠孝,主动辞官归隐,如果以边关未宁而拒绝,日后国舅或有微小过失,只怕谦让之名不可复得,尽妾之愚见,陈言于此。妾自知言不足取,聊表虫蚁之心,以报皇太后之恩。”
太后听从了班昭的建议,同意邓骘等人的请求,于是邓骘等人得以辞官还乡。
班昭与邓太后情谊甚笃。班昭去世后,邓太后身穿素服表示哀悼,并派使者监办班昭的丧事。
三
班昭最重要的贡献是续写《汉书》,使得这部历史巨著得以完满流传。
汉代自司马迁撰修《史记》之后,著史之风颇盛。东汉初年,班昭的父亲班彪著《史记后传》65篇,以补司马迁《史记》西汉武帝太初年以后的历史。班彪去世之后,班昭的大哥班固认为《史记后传》所续的史实未能详尽,于是“谮精研思,欲就其业”,重新加工整理,而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汉书》的撰修工作。
但是几年之后,有人上书明帝,告他私自改作国史,因此明帝下诏将其逮捕下京兆狱,并且尽收书稿送京城洛阳。明帝看了书稿后,大为赏识,于是召班固入京,任兰台令史,后迁升为郎、典校秘书,令他继续撰修《汉书》。20余年后,至章帝建初七年(82),除8篇表及《天文志》未能撰成之外,基本上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和帝永元四年(92),班固被仇家洛阳令种兢挟嫌报复而横遭逮捕,死于狱中。
班固死了,但《汉书》还没有最后完成。《汉书》是东汉朝廷的一大文史工程,当时世上无人有能力承担续写任务。于是,和帝命班昭住进东观藏书阁,续写此书。还命儒家学者马融也参与撰写后续内容。十数年间,班昭阅读了大量史籍充电,对其兄的原文认真校对,整理散乱的篇章,补写未完成的《天文志》。《汉书》涉及的内容丰富,使用了不少古体字,刚面世时,许多人读不懂。马融跟随班昭学习《汉书》,至此班昭开创女师私人设教的先河。
经过班昭和马融补写的《汉书》,不管是内容写法,还是措辞修辞,全书十分和谐统一。
至此,《汉书》在班固主撰之下,实际上先后经过班彪、班固、班昭、马融四人之手,历三、四十年始成完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宏伟的王朝史,它以西汉王朝兴衰为断限,包含了西汉王朝的全部史事,首尾完整,始末清晰,资料丰富。《汉书》首创断代史的体例,包举西汉一代,后世官修纪传体断代史,多以《汉书》为依据。
《史记》《汉书》是汉代史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的巍巍双峰。它们的卓越,不仅表现为体裁组织的完善,史实记载的翔实,更反映为其史学思想的深刻高明,文化影响的弥久深远。从这两部反映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历史巨著的问世,中国封建皇朝历史撰述的主要形式即“正史”的格局便确立下来,其流泽所布,历久不竭,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