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于有效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靠后,主要问题有:
1.产业规模小,综合实力较弱。目前在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服务业等领域中,我省均无A股上市公司,而且龙头骨干企业的分布区域差异化明显,产业集聚度不高,尚未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在相关产业中,产品同质化严重,原创性、超前性、专有性技术较少,尤其在污水处理、监测仪器等领域,部分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程度有待提高,缺乏相应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及配套政策。
3.市场营商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我省在节能环保市场领域中,“重投资,轻技术”、招投标低价中标等问题仍然存在,市场秩序还需进一步规范。
4.部分扶持政策执行还不到位。有的地区缺乏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在资金、人才、信贷、税收、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均有待提高。
5.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仍需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建立。
为此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在促进产业发展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直接投资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要完善节能环保行业管理体制,建立一个综合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全省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研究制定、信息发布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改变当前节能环保产业由发改委、工信厅、环保厅交叉管理的局面。
2.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一是打造以沈阳为中心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以沈阳再生资源产业园、沈阳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为依托,围绕大宗工业固废(包括危险废物处置)、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再生金属等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领域,提升回收工艺技术水平,引导企业通过整合、并购扩大规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培育资源综合利用龙头骨干企业,辐射辽宁中部地区。
二是打造以大连为中心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强化大连市高效锅炉、余热余压利用、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将大连市打造成为全省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的核心增长极。依托重大装备制造、船舶制造、汽车制造业等领域形成的竞争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做强装备制造企业,形成国内有影响力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三是打造辽中南节能环保产品生产产业集群。以工业烟气治理和污废水处理产品为重点,依托沈阳、大连、营口等工业废气和汽车有机废气治理优势,打造工业烟气治理产业集群,依托盘锦、沈阳、丹东等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治理企业,打造污废水处理产品制造产业集群。
3.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体系,支持政府、节能环保企业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环境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进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建设节能环保知识产权和技术共享平台。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建立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体系,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4.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企业、行业诚信自律机制,建立节能环保企业的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鼓励环境服务本地化,特别是一些关系到长期运行维护管理的环境服务项目,例如市政工程领域,要优先考虑本地企业,给予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承担项目的机会。同时,建立节能环保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行业市场。
5.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制定并完善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政策,推进电价、水价、气价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强绿色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开展股权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综合授信担保、合同抵押等金融产品,解决环保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优先扶持节能环保企业上市及并购,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提高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6.加强国际合作。要优先扶持节能环保企业海外并购等资本运作,增强企业“走出去”的意识,努力拓展节能环保产业和服务项目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力培育一批能独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龙头领军企业。目前只有营口新洪源、北方测盟、弗朗电子等少部分民营环保企业,跟随部分央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