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民进辽宁省委网站
热门关键词: 民进辽宁 参政议政 十二五 东北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 >> 文章中心 >> 文苑专栏 >> 正文
秦砖汉瓦,君子人格
时间:2019/6/4 来源:省直 作者:赵丽杰 阅读:1744

 

在某对话会上,嘉宾星云大师说:诚信就是自己人格的价值,比什么都重要。

星云大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今的商品社会,人们追求钱,不追求诚信。

然而,孔子说:无信不立。一个人,要想拥有更多的钱,更大的成功,没有诚信是不可能的。诚信可以安邦,可以齐家,诚信者,一诺千金。

诚信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被现代人广泛利用的“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出自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由于改朝换代,季布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巨额赏金所惑,还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使他免遭祸殃。“一诺千金”从此载入史册。

这是季布的价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身价,是诚信的力量。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周易·乾》中也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以此告诫人们,“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

相较于“诚”,“信”被人们更早地与为政之道结合起来。孔子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治理国家时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论语·颜渊》)。 “信”还是国与国相交的道义标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老子界定了“信”的本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同时指出“轻诺必寡信”(《老子·六十三章》)。他自己则信守信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说即使对不守信用的人,也要信任他,这样才可以使人人守信。而荀子,更明确地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

谁都愿意跟君子交往,包括小人。君子可靠、守信,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一个故事。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

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与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上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尾生想着与姑娘“桥面相见,不见不散”的誓言,遂不肯离去,最后抱着桥柱,被活活淹死。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盗跖》。后人用“尾生之信”、“尾生抱柱”等喻指人坚守信约、忠诚不渝。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把诚信丢了。我们在秦砖汉瓦里寻宝鉴宝,却忽略了“诚信”这一老祖宗留下的无价之宝。目前我们已陷入诚信危机。

这和教育有关,更和主流人群、媒体的导向有关。比如,前几年,有关“厚黑学”“潜规则”的书很流行,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为官处世指南。殊不知,你今天黑了别人,明天别人必黑了你。

为什么不换个方式——以信立?

北宋词人晏殊,官至宰相,其成功经验就是诚信。在他14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诚信是人类的美德,诚信是公序良俗。当一诺千金的君子人格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个社会是文明的,人是幸福的。

Copyright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 版权所有,对违反版权者保留一切追索权利 备案编号:辽ICP备14009709号-1
主办: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 电话:024-25903830 技术支持:辽宁省信息产业发展公司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您是第 1234613 个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