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把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任务。近年来,我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省政府2017年底发布的《辽宁省“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介绍了“十二五”时期全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包括农村教育方面取得新进展,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基本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为农村残疾人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全面,全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取得新进展。
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人口和体制等复杂原因,全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从教育来看,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较大,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医疗卫生资源来看,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存在扩大态势;从社会保障来看,城乡社会保障不同步性十分明显,城镇已经形成了五大社会保险为主体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却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城乡基本公共设施来看,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存在着较大差距。我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的制度性根源来自于城乡的二元结构,一方面体现在城乡居民享有权利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城乡社会治理能力的不平等。具体而言,是由于城乡收入分配不合理、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基本公共服务决策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的。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产业兴旺要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而由于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导致的产业体系不健全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最大瓶颈,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机装备数量稀少、农田建设标准低下及小规模水利设施缺乏使得乡村农业生产粗放式、碎片化严重,农产品质量及农产品销售是两大难题。
2、生态宜居要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生态化,而由于公共政策落实不到位,过度放牧、滥砍乱伐造成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缺乏污水处理设备,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直接排入地下严重影响农村饮水用水。固定垃圾处理场所缺位使得生活生产形成的垃圾到处存放,很多乡村整体面容呈现脏、乱、差。
3、乡风文明要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而现阶段乡风文明程度较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陈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较少且服务内容单一。教育水平落后导致农民精神文化匮乏,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依然盛行。
4、治理有效要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而目前农村主要以德治为主,综合服务平台及网上服务站点的缺位使得村民会议形式大于内容。公共法治服务缺失使农民法治素养较低,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与法律援助。
5、生活富裕要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精准化,而不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与公共教育服务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点,大量农民只能从事劳动力密集型工作,农民通过提高技能、发展自我的市民化进程受阻。
为此建议:
1、完善财政体制,引导资金向农村倾斜。通过改革、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财政资金优先保障、金融资金重点倾斜、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的投资格局,使供给资金来源多样化。一是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鼓励金融资本下乡去投资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缓解政府财政投入的压力。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乡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对症下药”,对资金利用要有明显导向性。比如一些乡村未脱贫,那么解决“上学难、看病贵”理应成为重点,而如果考虑教育优先、就业优先,那么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向产业引进、教育培训等方面倾斜。
2、优化供给模式,推进乡村“软”“硬”服务均衡。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发挥公共服务的聚集、吸引功能,这就要求在农村内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要创新供给模式。一是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类型、性质等,制定实施乡镇政府购买农村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即“公共服务清单”,规范项目遴选、信息发布、组织购买、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等流程。二是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政府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磋商、竞争性谈判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加入公共服务供给。积极落实PPP模式项目,选择具有相应管理经验、专业能力、融资实力以及信用状况良好的社会资本作为合作伙伴。
3、加强数据平台建设,保障精准化高质量供给。大数据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供给提供了技术支撑与解决可能,要通过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整合以及机制完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性。一是建立乡镇综合信息平台,为每个乡村建立资料信息,并及时更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对象精准、人群精准。二是优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利用“互联网+公共服务”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碎片化”,更好统筹协调乡村内部及各乡村之间的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