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沈阳200余公里的阜新市阜蒙县第一小学,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当笔者行走在这所校园里,不时被阵阵悠扬的古筝琴音所吸引。循声而去,发现学习古筝竟成了这个学校一道特有风景线,许多学生对学习古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老师也欣然地加入了学习的行列,从“吱、呀”拨弦到曲乐成音,虽然水平各异,但却阻挡不住师生们对古筝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给这个偏僻贫穷的小学带来了欢声笑语和情感的熏陶。为什么这项高雅艺术能在这所偏远学校落地生根、渐成规模?该校校长介绍道:“这一切都源于心系我们留守儿童的沈阳市沈河区少年宫校外辅导员——王华静老师,她用大爱琴声滋润了师生干渴的心灵”
师生们渴求的眼神拴住了她的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初次见王华静老师,只见她中等身材,衣着简朴,满脸慈祥,这小小身躯蕴藏着怎样的能量,竟能得到一所学校师生们的青睐呢?
话题还要从2014年说起,那年民进沈阳市委开展送教(医疗)下乡活动,沈河民进会员王华静老师主动请缨,随队一起来到了这个距沈阳200余公里的县城,亲眼目睹了这所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民工子弟小学”,给她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振动与感想!
在活动演示环节,王老师热情高涨地给全体师生演奏了几首古筝名曲,那普通的琴弦,在王老师的弹奏下,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金鸣玉碎,高超的技艺,袅袅的琴声震惊了全场!演奏结束时,现场鸦雀无声,一分钟后,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天籁之音好似汩汩清泉流进了师生的心间,滋润他们孤寂干渴的心田;如飘飞彩蝶悄然驻足孩子的梦境,捎来他们对未来遥远的祈盼。
演出结束,不少老师围在了王老师身边,询问古筝的相关知识,打听学习古筝的有关技巧,不少学生也站在不远处,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怯生生地盯着王华静老师,内心升起无尽的渴望。
送教活动虽然很快结束,但师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神却深深印在了王华静老师的心里,让她久久不能平静,看着市内名目繁多的乐器补习班,王老师不时想:“如何才能让这些留守儿童同样有接近、学习艺术的机会呢?享受应有的音乐教育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带着对孩子们的牵挂,不久王华静就再次来到了第一小学。王老师的到来得到了学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原来自从上次听了王老师的演出,学校不少师生对古筝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但并不昂贵的古筝却成了大家学习路上的"拦路虎"。
得知这一情况,本身并不宽裕的王老师几次去扬州琴厂求助,几经波折,用自身的言行感化了厂领导,最后为学校募捐、购买了三十架古筝。从此,有了器材,孩子们如鱼得水,让一个个音符在幼小的指尖快乐的弹出,也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健康的精神园地,更为在外打工,望子成才却无力顾及的父母带来了深深宽慰。
孩子们心中最可亲可敬的“妈妈”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面对孩子们见到古筝,那么陌生,那么好奇,一双双小手抚摸着古筝却弹不出旋律的窘境,王华静老师自告奋勇当起了孩子们的“义务辅导员”!从此每周二成了学校的古筝辅导日,无论风吹雨淋、大雪纷飞,还是烈日酷暑、凛冽寒冬,王老师不辞辛苦,总能准时出现在古筝授课教室的门口。不曾记得,有多少次,因为调琴授课,王老师耽误了返回沈阳的火车,带着瘦弱的身躯,疲惫的面容,蜷缩在候车室一角,只好赶下一趟列车,到家往往已经是灯火阑珊、夜静人稀。
无论路途多么艰辛,王老师总是将最好的精神状态呈现给全校师生。她笑语盈盈,不厌其烦,从指法、琴键到和弦,用孩子们最能接受的语言讲起,做示范、讲要领。
由于孩子们基础薄弱,她总是那么投入,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从坐姿到手型一个一个精心指导,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指法,对孩子的耐心让跟班辅导的老师感叹不已;她幽默风趣,将枯燥的乐理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故事,形象的比喻让孩子尽快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充分激发了孩子们求学欲望。学校的师生们无不被王老师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高尚的人格所深深打动。
古筝的学习不但让大家走近了艺术,也让大家培养了自信和气质。 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从小就生性腼腆,内向害羞。自从学了古筝后,他慢慢培养了自信,课堂上也开始积极和老师互动,学习成绩有了长足进步。
2018年教师节前夕,孩子们得知王老师要来上课,早早的准备了鲜花,献给了他们最爱的老师妈妈!是这位“妈妈”,让他们认识了古筝,让孤寂缺爱的儿童从心底涌满幸福与快乐!
捧着鲜花,看着孩子们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庞,王老师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热泪。当悠扬的琴声再次响起,爱,在琴弦里流淌,合着悠扬的旋律在每个留守娃的心里荡漾!
用最无私的爱诠释美丽的身影
泉眼无声惜细流。几年来,王老师的爱不仅温暖着每一个第一小学的孩子,也温暖着这里的每一位教师。
一花独放不是春。老师们自发地组织了一个古筝学习班,每次王老师连续上完两节课,来不及歇一歇,古筝班的老师又都坐在了一架架古筝前,老师们多数也是零基础,王老师针对她们的年龄和知识背景,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完善教学方法,总是不厌其烦,深入浅出地讲解,使老师们也爱上了弹奏古筝。当一曲曲悠扬的古筝曲从教室里传出,那都是老师们对王老师的深情回报。30多名指法纯熟,深谙音律的古筝学习的教师,逐渐成为了第一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坚力量。
不仅是捐琴授课,王华静老师还是最合格的调弦师。古筝用久了音准难免发生变化,王老师总是亲自当调弦师,在每次授课前都将最好的琴音奉献给大家。一次古筝调弦时,为了让孩子们早点上课,王老师中午没休息,用了一天时间将三十架古筝调好,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手被琴弦划破了不少口子,血流不止,不少老师都哭着让她不要再调了,她坚持把琴调好,保证了学生们的准时授课。以至于王老师现在手上还有不少老茧和琴弦划伤后留下的痕迹。
当有人问她这样做值不值得时,王老师总是报以嫣然一笑,孩子求知若渴的期盼之心,家长无以言表的感恩之意,已化为她寒来暑往不停歇的无尽动力,早已融入她春播秋收桃李满园的师德初心。
爱心捐助的古筝,用心亲授的课堂,欢心演奏的场面,真心付出的收获,在第一小学演绎了一段段美好难忘的故事,绘制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王华静老师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得到了广泛传扬,引起了强烈反响。她以实际行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充分体现了心系教育、情系学子的高尚情怀。
弹丝品竹、朱弦玉磐。第一小学的全体师生也必将以勤学之志,砺胆之举来报效这份爱心,这份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