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峰
近年来,我省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现代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商业领域采用了连锁经营、联网采购等现代化的组织和营销方式,促进了以网络商业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三是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新型业态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发展壮大,省级集聚区营业收入占全部集聚区收入75%以上。但还存在着总体规模偏小、比重偏低,发展不平衡、支撑作用不强,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集群水平较低,缺少创新型、领军型大企业、大集团,营商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
以自贸区为平台的现代服务业具有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营商环境、增强金融服务功能、集聚人才等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加快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建议:
1、突出“双自”联动,发挥科技服务的支撑作用。把自创区和自贸区对接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科技、金融、贸易、产业的多维度融合,加强内外资、产学研、政社企的多主体协同。加速推动沈阳、大连、营口三大片区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联动,强化科技、产业与财税等政策联动,促进“双自”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联动,重点发展技术转移服务、“双创”孵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推动自贸区快速融入全球创新链条和产业分工体系。
2、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让金融服务业成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抓手。针对境外投资在金融创新、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等领域开展“走出去”相关工作研究,探索“走出去”与“引进来”闭环发展模式。加快构建辽宁自贸区境内外投资服务平台,以资本为纽带,整合境外科技资源,在协助企业收购境外优质的产业和技术的同时,拓展其在境内的生产及贸易,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构筑自贸区企业“走出去”全过程服务体系。继续推进营口港口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打造物流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服务港口物流贸易企业“动产质押”业务的物流银行模式。
3、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构建以市场为主体的运行服务机制。密切关注国际服务业转移动向,探寻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有效途径,积极承接有利于提高辽宁自贸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服务外包和跨国公司离岸中心项目。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与外国知识型服务企业进行有效合作,构建完善的以市场为主体的运行服务机制。培育高端服务业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承接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国际转移做好准备。
4、着眼于智能制造装备展示与交易、国际检测和维修服务领域,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尽快试行自贸区检验检测认证制度创新,创建并申报国家“公共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示范区”。支持沈阳中德装备产业园、金普新区大连检测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一批产业规模较大、产业能级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的检测行业领军企业。发展维修产业,实现高端机械在区内维修,促进区内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为化解过剩产能开拓新路径。积极复制推广海关保税展示政策,进口机床设备可以在自贸区长期展示,凭借银行保函将进口机床在保税状态下出区展示等政策,提升先进机床设备在高端装备制造业、航天航空和医疗器械等行业的发展助推作用,提升我省制造业能级。
5、推动航运服务业向“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化”转型发展。发挥沈阳国际物流中心节点作用及营口港在“一带一路”中的独特地缘优势,推动“沈阳港”建设,加快货运代理、直接订仓及一次报关等航运服务功能前移,打造全方位物流平台,构建海陆联运的国际物流母港。发挥大窑湾北岸拥有深水码头、保税监管、航运服务的叠加优势,按照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定位,打造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功能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6、搭建国内外文化产品交流分享平台,推动文化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针对文化贸易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发挥自贸区通关便利、税收优惠、海内外艺术资源集中、金融配套完善等优势,吸引海内外艺术机构、企业进驻,促进文化创意类企业发展。支持沈阳、大连片区打造国内知名的“设计之都”,支持“文化+现代高新科技”“文化+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VR等文化新业态。积极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部省合作计划,建设沈阳、大连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以文化牵手金融、服务、贸易,引导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