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行人过马路的行为,很多城市早在几年前就开展了送玫瑰花活动,活动发起者或志愿者向走斑马线、不闯红灯的行人送玫瑰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既是对守法者的鼓励,也在社会上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对送花者和守法者都是一次教育。可是,运动式的专项行动能坚持多久?短平快式的宣传教育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多年过去了,中国式过马路依然存在,究竟还有多少玫瑰要送呢?
每逢重大活动、节日、纪念日等,总会有相关的宣传、教育、纪念活动,各式标语、条幅铺天盖地,有时还会红旗招展,彩旗飘飘,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但是,这些急风骤雨般的应景秀是否在人们的心海中激起了涟漪呢?“保护母亲河日”“读书日”“博物馆日”等,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更象是一种口号,原本的生活、学习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一阵风似的宣传与介绍也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教育与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文明素养的提升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曾经在辽海讲坛上听舒乙先生讲到这样的故事,感触颇多。在俄罗斯,那些步履尚且蹒跚不稳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美术馆里,孩子们不是拔苗助长般地去听深奥的美术知识讲解,而是和讲解员们以那些展出的美术作品为媒介,做喜欢的互动游戏,慢慢培养对美术、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人重视从小进行艺术涵养、文化修养的培养,重视潜移默化的过程,以至多年以后,去美术馆、博物馆接受艺术和文化的熏陶成了人们的一种文化自觉。这个故事同时也反映出了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几百年的文明进程,对人类的文明进化所起到的作用,恰恰说明很多的文化自觉和自身的修养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更不是通过一种活动或是一个运动所能成就的。
培养文化自觉、提升文明素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习惯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和方法。中国是文明古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精神境界追求、内在修养、外在规范、群体思想、中庸和谐之道等内涵对于塑造健康人格、形成良好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仔细体会,认真领悟。正因如此,培养文化自觉、提升文明素养应该从孩幼时期做起。无论如何,家长、学校、社会都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正确规范和引导。应重视基础,正视过程,选对方法,建立长效机制,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本末倒置。 |